3月9日下午,信息工程系北区游泳馆上演了一堂特殊的实践课:生涯导师彭博、吴兵褪去教师身份,在碧波池中成为大数据专业学生覃义榕的“学员”。这场持续两个小时的
角色互换教学,以亮剑精神为内核,刷新了传统师生互动模式,成为学院创新教育实践的生动注脚。
泳池里的“破冰”特训。“请两位老师记住,今天我们战胜的不是泳池,而是恐惧。”随着覃义榕的声音响起,彭博、吴兵紧握浮板踏入浅水区。这位00后“教练”将专业课的严谨带入泳池:要求教师完成5组漂浮换气训练方可进阶,逐帧演示蛙泳的“收翻蹬夹”动作,甚至用专业术语打趣:“现在要debug的是心理障碍。”当吴兵第三次因紧张中断动作时,覃义榕果断暂停训练,以教师平日教导学生的耐心反向引导:分解动作,各个击破。
教育者的二次觉醒。经历从旱鸭子到自主游动10米的蜕变,两位教师对教育本质有了全新认知。彭博抹去满脸水珠感慨:被即时纠正每个错误时,才真正理解了何为以学生为中心。
亮剑精神的时代注脚。教学虽落幕,改变正持续。覃义榕为教师们量身定制旱鸭子蜕变计划,每周1-2次训练、每月技能考核验收进步成果。信息工程系宣布将推广技能互换模式。
两位老师在结束运动后感叹,这场实践赋予了“亮剑精神”三重深意:于学生是传承技艺的责任担当,于教师是突破身份桎梏的勇气,于教育生态则是构建双向成长通道的创新探索。当泳池的涟漪逐渐扩散,正如那句最好的教育,从来都是师生共执桨楫的破浪前行。
